当前位置: 首页 > 时讯

【历史文化】南溪古城文化探析‖涂安华

发布时间:2023-07-10 08:19:35 来源:方志四川

南溪古城文化探析

涂安华

我国古代以“得水为上”“沿河设城”作为城址选择的通则。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江河,无论是其长度、流域面积还是水量,都是其他河流无法企及的,这就为沿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基础。南溪古城也不例外。从最初修筑于唐代的土城墙、只具有单一军事性质的“奋戎城”,过渡到宋代由政区治所的迁入以及成为市民的生活空间,从而实现和促进了由过去单一军事性质的“城”向多功能“城”与“市”合为一体的“城市”衍生转换。一座集政治、军事、商贸、文化、娱乐、消费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,历经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直至当代,载负着多变的历史,风雨兼程一路走来,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模糊的城市概念,到当代才具备真正现代化城市概念的全新确立,步履维艰。一座城市发展史,既是一部文化史、更是一部心灵史。吸取古人智慧,珍视文化遗产,鉴往知来,任重道远。为实现南溪城市的持续发展,充分利用“临水而建,因水而兴”的地域优势,把南溪水城建设得更加美好,成为一张真正具有唯一性、特色化综合竞争实力的城市名片而不懈奋进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唐筑“奋戎城”,明砌石城墙

自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)改犍为郡为戎州(今宜宾)后,就显露出唐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实施以军事主导的治理方略。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跌入了由盛转衰的历史。进入唐代后期,南诏国与唐王朝的关系处于时降时覆战乱不定的状态,给社会造成极大破坏。鉴于此,为进一步奠定戎州的西南军事重镇地位,朝廷除在戎州城增强军事力量,又于乾符二年(公元875)在仙源坝(今南溪街道古城)修筑土城墙的军事据点,名“奋戎城”,成为捍卫戎州城北、东、南三面方位的屏障,起到“奋起捍卫戎州”的军事目的。

一座土城墙于一千年前在长江北岸仙源坝诞生了,只有烽火硝烟味、没有市井烟火味的“奋戎城”。

北宋乾德中(963—968),南溪县治所由长江北岸涪溪口迁入奋戎城。从此,历史拐了一道弯,一座市井烟火的城市悄然形成。

岁月无声,潮落潮涨。战争、水患,时常威胁和破坏着脆弱的土城墙。迨至明代天顺年间(1457—1464),时任南溪知县的邓寿椿,慨然捐献自己的养廉银,当地绅士亦争相解囊,把土城墙改建成了坚固的石头城墙,结束了数百年土城墙的历史。从石缝里坚韧挺出的古榕树,记住了这个好官的名字:邓寿椿。

星换斗移,江山易主。清代历任南溪知县对城墙多有增高加固粘补。时值乾隆盛世,全国掀起一股修筑城池的高潮。南溪亦分别于乾隆元年(1736)、十二年(1747)、尤其是二十九年(1764),时任知县的崔光仪,大兴土木,将原来的七道城门增设成九道,同时增高加固城墙,增加垛口,城周达3公里多,九座城楼焕然一新,飞檐翼角,给气势壮伟的城楼增添了灵动的韵律。这次城市改造,首次完善了由唐至清数百年南溪古城布局,形成了“五水抱龙城,九门迎青山”具有较高山水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风貌。此后直至清末,城市的发展都没有大的变动,只是在城墙上增设炮台和粘补加固而已。

九”“五”尊崇与楼匾文化

在帝制时代,九、五之数,是皇帝专用之数,所以皇帝又叫“九五之尊”。但我国历朝历代对城池城门城楼数目并没有明文规定,各地修筑城池,多是依据当地实际地形地貌,因地制宜,灵活运用。如重庆城十七道城门,按九宫八卦数,开九闭八以达到纳生气而旺城运的目的。古代这些城市布局,不能简单斥之为迷信。比如北京城和故宫的布局设计,今天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都堪称经典。阆中城的“金城玉带水”布局以及成都古称“龟城”的风水传说,还有不少著名的古村落,几乎都遵循风水选址布局的原则。除去迷信成分的外衣,这些城市、古村落布局的背后,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代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生存的法则。

再如叙州府是六门,宜宾县七门、兴文县四门、筠连县四门、屏山县五门,而江安县城门由最初的五门(另载六门)增设成九门,最终减两门成七门,不排除亦受风水因素的影响。南溪城门截止到重庆城以上,与亦是九道城门的江津县并列为长江上游城门之最。南溪城楼的题匾文化亦博大精深,独具特色。综上,是历代官方对修筑城门数目并无硬性规定的明证。

南溪县城面积并不算大,为何要设九道城门?从城市建设方面论,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或许崔知县在七门的基础上增设成九门,是为了配五水之数成“九五之尊”之数!五水是指:长江、西郊桂溪、贞溪、北城护城河、东郊大溪。这种九道城门的巧妙布局,与五水完整和谐融为一体,形成了“五水抱龙城,九门迎青山”的南溪城池独特“得水为上”的城市“易象符号”,寄托着古人对城市的安全保障、兴旺昌隆的美好愿望。还有一个有趣现象,按理说要给九座城楼题匾额,应该九座城楼都要题。奇怪的是题了八座城楼的匾额,甚至望赢门还题了两张匾额,唯独广福门虚而不题。这种反常现象,是否隐曲地表明朝廷虽没有明文规定城门城楼数目,但只要利用任何形式哪怕是隐喻与皇帝专用的“九五之尊”有嫌疑,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!或许与明代建文帝出家在广福门的广福寺(原址在今南山厂内)的县志记载有关联亦未可知。总之,聪明的崔知县以及后任的知县们都深知这条规则,明哲保身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这也许是全国古城楼匾额文化的一个孤例,值得进一步探究。

流寓文化和移民文化

明、清易代,四川连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空前灾难,富庶的天府之国变得满目疮痍,破败荒芜,全川人口锐减到历史最低点50余万。据传,南溪县城康熙三年(1664),仅有7户人。按一户5口算,40人都不到。当时的四川,真是一幅“兵燹之后瘟疫行,瘟疫之后虎豹猖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人烟”的惨象。为改变四川战后人少地多的状况,清政府实行移民政策,始自顺治四年(1647),真正大规模的移民,实自康熙十年(1671)迄于乾隆四十一年(1776),约一百年。入川移民以江西、湖广两省最多,以致民间广泛流传“江西填湖广,湖广填四川”之说。

清代初年,四川人口约为50万,至清代中期实际约为一千万,移民人口占60%以上。康熙初年,南溪从人迹几绝到同治十三年(1874),繁衍到了总人口35758户,113939人。迟至清代中叶,城市就有了36街、6巷3院了。有些街道和街名,反映出当时军事防御的思想。如多数街道呈现出错综交织、曲折连巷布设,防备战事发生一旦破城,敌军不能长驱直入,如“工字街”“十字口”之类名称。有些街名,既体现出充满自然气息的优美环境,如“桂花街”因临近文庙(今南二中北端高坡),文庙里有几株古桂,秋天季节,桂香飘散,整条街香味浓郁,故名桂花街。还有“桑林巷”“麻柳街”之类。再如“三元街”,因古代科举考试,第一级考中乡试(全省士子考试)第一名叫“解元”,第二级会试考中第一名叫“会元”,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在金銮殿上考试,考中第一名叫“状元”。如果连续三级都夺得头名,就叫“连中三元”。在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历史上,连中三元的屈指可数,实属凤毛麟角。所以三元街的名称寄托了南溪士子们梦寐以求的理想。

经过近百年艰苦奋斗,得水运之利,南溪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,涌现出了一些在省内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,如被称为四川引进碑学第一人的“字妖”包弼臣、清官守贫的曾继光等。以及后来的清末民初的让梁启超都惊叹的“硕学通儒”董清峻、阳翰笙的老师“川南文豪”钟致和、“五粮液”创始人酒圣邓子均等。他们奠定了南溪城市文化的底色:“诗书江城,文酒仙乡”。

从唐代至近现代,不少著名文人墨客流寓南溪,如边塞诗人岑参、诗圣杜甫、花间派主将韦庄、苏轼三父子、黄庭坚、陆游、范成大,杨升庵、张问陶,以及近现代的刘光弟、黄炎培等,留下不少吟咏南溪的优美诗篇,为南溪留下一笔丰厚珍贵的文学遗产。

从清中叶至清末,集聚南溪城市建筑特色和移民文化多元风貌的,当属名闻遐迩的“九宫十八庙”。这些移民会馆,不仅发挥着睦族联宗、增进乡谊的作用,而且崇文重教,商儒并举,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、文化兴盛。在五方杂处中逐渐走向多元一体、和谐共荣,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,从而为形成新的四川文化特色作出了贡献。

八景环城的诗意栖居

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“和合”文化,最大化追求的是人类族群“上与天和,下与地和,中与人和,己与心和”的大和合境界,尤重居住空间与周围环境从安全实用到艺术化处理的关系构成。

南溪古城周长3公里多,坐落在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仙源坝上。从清代长江水系城市总体看,行政级别较高的府城的城周集中在6—14里,其中以7—9里最多;而行政级别较低的县级城市的城周集中在3—9里,其中3—4里的城市占绝大多数,而南溪古城城周适中,尤其注重与周围山峦和水系的地貌构成“借景”“对景”甚至巧借“天象”朝晖夕阴,云雨烟岚,充分营造出具有川南诗情画意江城特色的意境美。“瀛洲锁地户(长江东南下水方),一湾开天门(长江西南上水方)。九门迎青山,五水抱龙城(南溪历史上曾名‘龙源戌’)”的城市与山水浑然一体,呈现出气象阔大的奇异景观。九门城楼的匾额内容,与城周景观构成了彼此呼应的极富生命感的文脉流动。如从“望瀛门”内看出去,葱翠的龙腾山跃入眼帘,尺度宜人,与城门恰好形成“框景”效果,宛如一幅山水画,让人更能体察到明代名士杨名描写龙腾山的佳句“龙峰曲曲抱江城”的贴切和传神。又如萃金门城楼匾额“九曲黄河听琴楼”的“听琴”二字,与对岸“南溪八景”之一的“琴山松风”构成“借景”效果,化实为虚,阵阵松涛仿佛琴声入耳,产生无限诗意遐想。还有处于古城中轴线南端临江的“文明门”城楼匾额“文治覃敷,奎壁联辉”,用原出《易经·乾卦·文言》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”里的“文明”二字命名城门名,不但切合传统文化方位学南方属火主文明之象的含义,还与江南镇兴盛文运的文峰塔(镇南塔、映南塔)构成“借景”呼应,强化了传统社会“以北为尊,向明而治”的儒家文化主题,甚至将位于东北方的城门取名“皇都门”,在全国府、州、县级的城门名字里很难见到用“皇都”二字,其玄奥之处,实喻指清王朝龙兴之地发源于白山黑水的东北方。再如西门城楼匾额“西成有庆”,化用《易经·兑卦》九四爻小象辞:“四九之喜,有庆也”。为何四九就有喜呢?原来在阴阳五行里,四代表金的生数,九代表金的成数。在五行里,金既代表西方,又代表秋季。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,丰收令人喜悦,故言有庆。

总之,南溪古城楼的匾额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,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彼此映照,巧妙呼应,文因景生,景因文传。

千百年来,南溪古城,不但给人们带来祥和的生活,更以雅洁的文化浸润着人们的心灵,以优美的诗化环境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莫大的怡情享受。怎样把功能性城市转换提升成文化性城市,怎样将冷冰冰的物理生存空间注入更多的人性化温度以人为本,这是21世纪人类文明不能回避的问题。世界,终究属于情感的世界!经过一千多年岁月浸染的南溪古城,残存的1090米石砌古城墙,完好幸存的“文明门”“广福门”“望瀛门”三座古城楼,迎风雨,沐阳光,阅世变,于2013年荣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。这是南溪人的自豪,是历史对它的回馈,更是文化向它的致敬。

这座古城,随着岁月流逝,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将呈现出更加独特的价值魅力!三百年前的某个春天,知县王大骐登上文明门城楼,写下了一首值得玩味的《登城》诗。

登城一望水连天,浪滚桃花卷地帘。

西漾桂轮摇夜月,东浮瀛阁起晴烟。

文琴有意冥中合,白鹭无心碛上眠。

身坐落霞思不浅,晚风岸泊楚江船。

今天,我们快速劳碌的生命节奏,能否在人生旅途上缓一口气,放慢脚步,走进“身坐落霞思不浅”轻盈如梦的黄昏,欣赏“晚风岸泊楚江船”的闲适?!我们在喧嚣的城市里享受着现代生活,居家在高楼大厦君临大地。也许,渐渐失去了思想的深度。

南溪古城,能留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?

特别提示

转载请注明:“来源:方志四川”

来源: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

文/图:涂安华(宜宾市南溪区史志研究学会理事长)

方志四川部分图片、音视频来自互联网,仅为传播更多信息。文章所含图片、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北质量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9   联系邮箱:2913236@qq.com